离开家乡的人,总有思念家乡的情愫。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忘记。我家旁边那口“老井”的模样,在我孩童时期就镌刻在我心中,一刻也没有模糊过。
生我养我的村子,东边一条大河从它的脚下流过,每年春夏秋三季,只要是下大雨,上游的山洪,都会带着一定量的泥沙、枯草和烂叶,并裹着一些小石子,顺着河道向南流去。山洪大时,河水还会挨着村子房屋的墙角流淌,真是有点吓人。不过,大多数山洪来到村子东边的大河时,这里的河床较宽,地势也较平坦,水流的速度也就慢多了。那些跟着山洪奔跑的小石子、泥沙、枯草和烂叶,到了这里,也许都感到有些累了,便放慢了下泻的步伐。此刻小石子早已沉到河底,只有细泥细沙、枯草和烂叶,还在河面上打着旋转圈,想借此机会休息休息。片刻之后,只有极少数的泥沙、枯草和烂叶,带着依依不舍的样子,顺着流水向南去了。而绝大多数泥沙、枯草和烂叶,沉淀在河床上,在此安营扎寨,重建家园。如此反复,年复一年,河床变高了,形成了既有小石子,又有泥沙,还有枯草和烂叶堆砌的滩地。一片灰白,却又平整,似有“冲击平原”的模样,紧卧在村子的身边,与村子相依为伴了。说来也巧,就在村子与“冲击平原”相接之处,地面上流淌着从沙石底下冒出来的清水,水量不大。众人看过之后,不觉有什么新奇,好久无人问津。又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听说有一个“好事”的周姓老大爷,用铁锹在冒水的地方挖了几下,发现越深挖,水量越大,水越清澈。于是他一不作二不休,索性就在那儿挖了一个深约一米的大圆坑,水满圆坑,天落坑中。周爷爷还在圆坑旁边栽了两棵柳树,以作标识。这便是我们村老人们所说的“老井”了。说真的,这哪里是什么“井”啊,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地下有水的小水坑罢了。可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变化,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个名不经传的小水坑,竟然成了比井功能多得多的“老井”了。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一种名叫“血吸虫病”的地方病,男女老幼都可以感染。感染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造成肝脏损伤,严重就会形成肝腹水,俗称“大肚子病”。男不能劳动,女不能生育,病死率较高,严重的地方,都会出现“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情景。我们村子里,就有男女村民得了这种病,非常痛苦。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村民们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立即行动,紧跟全国人民一道,深翻土地,深埋钉螺,同时加速治水的力度,尽快阻断水域污染感染此病的途径。根据村委召集村民讨论的意见,决定对“老井”进行梯田式网格化的设计、升级和改造。在“老井”的原处,将水坑挖成两米见方和一米深的方槽,底部铺上青石,方槽的内壁四边,也用青石板围好。方槽上面的地面,同样也用石板铺好砌好,以保证整个方槽坚固耐用。这样方槽里的水,只作全村村民吃喝生活用水取水之用,不准他用,谁要违反此规,将按村规重罚。接下来,挨方槽的边挖一个稍低一点的方槽,它的大小和做法,和上一个方槽一模一样。它的水源就是上一个水槽溢出来的水。而此槽之水,也只能给各家各户淘米洗菜专用。依次还在再低一点的地方挖一个长方槽和一个更低一些的圆水坑,它们的做法和前面的没有两样,但要求在长方槽的上面,铺上更厚实一点的石板。你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我不说,你们未必能猜岀来。南方的女人洗衣被的时候,总喜欢在清水漂洗时用棰棒捶衣被,她们认为这样既省工又省力,干净又方便。如是这样,底下没有厚实的石头垫着,那怎么行呢?这个专利,只能给女士们专享了!最后还要再问一个问题:后面还要挖的那个小圆水坑又干什么用呢?只要了解当地人们生活习惯和风情,就好理解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因经济条件有限和人们习惯等原因,旱厕是解决人们方便的主要方式,夜间家庭使用马桶者居多,说白了,小圆水坑就是用来洗马桶和粪桶的。这种分级用水的设计和安排,从现在看来,没有多少新颖和特别,但对那个经济和物质条件很有限的年代,还是非常实际、易行、合情合理的。把最干净的水用来保障人们吃喝所用,视人民生命健康为第一位。吃不了喝不了的净水,它处于高水位,不停地向低水位地方流淌,因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缘故,低水位水槽里的水质,始终能保持干净的状态,用以淘米洗菜、洗衣洗被,也是卫生安全的。当然,小圆坑里的水质量要差点,但“流水不腐”啊,你觉得在小圆坑里洗刷过的马桶粪桶不够干净的话,不烦再从上面水槽里舀些干净水冲一冲,涮一涮,我想你会更满意的。特别是在大旱季节,有了这口“老井”,全村人吃喝用水不仅卫生,而且有保障。其他生活用水也得到合理安排,一点都不浪费,真是一举多得啊。
夏天方槽里的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一般,一望到底,连底部青石上几颗几粒沙子都看得清清楚楚。站在它的旁边,却有凉气袭人的感觉,若将手伸进水里,那种冰凉彻骨的体验,会让你马上抽回自己的手,并会不由自主地做出连续甩手的动作。此刻,如果你用手去捧一捧“老井”水喝下去,那种清冽、那种甘纯,也会让你情不自禁地直呼一个“爽”字!周爷爷在“老井”边栽的那两棵柳树,早已飞花落籽,儿孙成群,一片绿荫。盛夏午间,天气特别闷热时,村中一些老人,还有上午干过活已觉有些累的人们,都会带着竹椅、竹凳、竹蓆来到“老井”边空地上,或坐、或躺,不用摇扇,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沁心的清凉!隆冬呢?方槽里的水仍旧清新透澈,但方槽上面的情景与夏日迥然不同。槽面上生成一层白色的烟雾,有时动,有时静,笼罩在水面上,让人顿生一种神奇之感。当下,你将手慢慢插入水中,温温的暖热感,让你手心手背都在感知当中。天气越寒冷,这种温暖感越明显,怪不得到了冬天,周围村子里常有不嫌路远,喜欢挑着装满衣被竹篮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来到这里洗衣捶被呢!
我们本地有栽种甘蔗的习惯,到了甘蔗收割季节,集市上卖甘蔗的地方很多,但挑剔的消费者总喜欢在买甘蔗之前,问上一句:“田村的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们会立即掏钱的。哪个是田村?田村在哪里?请不要着急,我现在就会告诉你:田村就是我们村!在此期间,只要你稍微留意点就会发现,不管是上集的、下集的、赶路的,他们篮中拎的有甘蔗,肩上扛的是甘蔗,手中拿的是甘蔗,连嘴上啃的也是甘蔗,他们真在玩起了甘蔗世界!但是他们都说田村甘蔗好,比其他地方甘蔗甜。一时间,田村的甘蔗成了当地土特产品的新名片了!田村的甘蔗为什么特别甜?专家是这样说的:田村栽种甘蔗的那块土地,有雨后山洪将泥沙、枯草和烂叶带下来,沉淀后混合在一起,每年都有这样的机会。枯枝烂叶腐烂了变成腐殖质,它是天然的、绿色的、有机的优质肥料,这是多么难得的一块沃土啊!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山洪带来的沙石,填埋在地下水的上方,浇灌甘蔗的水经过较长距离的曲折流淌、净化和过滤,水质变得更加纯净和清澈。用这样的好水、这样的好肥,栽种出来的甘蔗,怎不杆高、径粗、皮薄、肉脆、汁多、渣少、味甜如蜜呢?古人也曾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味不同。……水土异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田村甘蔗特有的品质,田村的甘蔗能成当地土特产品的名片,既是名不虚传的,更是当之无愧的。
东边太阳还未升起,“老井”边的人头早已攒动了。挑水的、淘米的、洗碗擦锅的、刷鞋捶衣的——更有勤快的女人,都把马桶拿来洗涮了。但各干各的,习以为常,一片安然。洗衣水槽边通常都是女人的面孔,若有男性面孔出现,不免会激起一片兴奋的浪花。你说我笑,你打我闹,整个村子祥和、热闹的情景可见一斑。当然村子里最热闹、最繁忙的时刻,要数阴历年底的腊月莫属。在春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有扫尘除秽的习俗,凡是家里能搬得动的东西,几乎都要搬出来洗一洗,晒一晒。当地有句古话:“有钱无钱,干净过年。”讲卫生、讲文明、不受灾、不生病,图个健健康康的吉利。于是除了豌筷盆勺之类外,连板凳桌椅,甚至杀猪桶和大碗柜等,都要抬出来洗一洗,晒一晒。直到今天,仍保留着这种习俗没有改变,乐此不疲,颇觉为荣。过去干这些事的都是女人,扪心自问,农村中的女人是够辛苦的!可是当下,在践行这种风俗习惯时,也常出现男性的身影,已开始刮起一阵时代进步与文明的和蔼春风。
“老井”下清亮如玉的神水,仍在脉脉地流淌,她送别一代曾染疾的老者安然离去,同样也护佑着她的后生们,平安无恙,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老井”下甘甜如蜜的神水,仍在默默地流淌,她将青山绿水的无私奉献,带给勤劳质朴的人们,造化出人类社会的人寿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