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大年初三,我像往常一样观看了中央电视一台《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经典咏流传》以诗歌相结合的模式,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和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是一个深受广大观众爱戴的好节目。
当主持人宣布请出第五组经典传唱人: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老科学家合唱团时,我看到了在队伍前面的四位主讲的老同志,兴奋地用手机拍下了这一难得的画面。
主持人请团长穆中红向观众介绍了来自中科院科研、技术和管理岗位,平均年龄71岁的合唱团团员们的情况,并请八十多岁高龄的高登义、韩嘉忠、王广福三位老科学家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大气物理所高登义研究员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任副所长,获得过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仍担任着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他讲述了8次赴珠穆朗玛峰、19次赴北极和3次赴南极工作考察的经历,并介绍在1975年5月27日前十天,他们做出了准确天气预报,保证了以潘多等9位中国登山运动员登顶成功的故事。他曾任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用相机探索了“三极”之美,记录科学进行了科普宣传活动;并先后出版了《探索大香格里拉》等20余部科普著作,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高老说:“我希望用(摄影作品)这种方式,将我看见的美分享给尽可能多的人。”
半导体研究所韩嘉忠研究员,讲述了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现场,他用微波信标机在15分钟内接通了卫星与地面的通信,保障了卫星发射任务的故事。为此,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了毛主席接见,在“两弹一星”纪念馆里记录了他的名字。
82岁高龄的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王广福,参加过院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工作。从1963年起的13年里,一直参与核试验工作。他讲述了在我国首次核试验时,亲自到核爆炸爆心最近的460米处,精确地测量了产生的地震位移数据,立了大功。王老说:“今天我们演唱的《归园田居》这首歌,是诗人陶渊明隐居以后的生活。我们已经退休了,但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要为国家建设、国家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年2月,在保卫武汉、湖北战役中,他以大爱无疆的气魄,与院老科学家合唱团的五位同志,在家里以自录音、录像的方式,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策划的160多人参演的爱心节目《让世界充满爱》的录制工作。
三位年事已高的老科学家讲述的传奇故事,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更感动了全国的电视观众。动情的讲述仿佛把我们带到当年那个火热的年代,看到老一辈科学家、科技人员为了国家科技强盛而奋力拼搏的身影,感受到他们那种青春无悔、生命无怨的高尚品德。
为新中国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这些共和国科学大厦的奠基人,用美妙的歌声演唱了经典歌曲《归园田居》后,受到了主持人和现场嘉宾的高度赞扬。称赞他们(她们)是国家的脊梁、藏身于民的幕后英雄、祖国最可爱的人。对老科学家们传递的追求、理想和情感,展示出来的修养和境界,表达了由衷的敬佩。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与合唱团全体团员们,共同演唱了歌曲《祖国不会忘记》。我不禁感叹道:那个年代,有太多的科学家,为了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太多的牺牲和贡献,它们当中许多人的故事是讲不完的呀!
院老科学家合唱团是中国合唱协会、北京合唱协会的团体会员。合唱团团员们都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热爱合唱艺术,坚持把合唱事业作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一个重要平台。合唱团成立近15年来,在多项歌咏比赛中取得佳绩,如:获第七届北京市老年合唱大赛铜雀奖,2013年后连续三度在北京合唱节比赛中获得银奖,2016年在“第三届北京之声——首都市民合唱节”上荣获金奖,2018、2019年,获中国合唱协会《京华之声》优秀演唱奖。著名音乐家徐沛东先生曾评价合唱团 “声音非常协调和统一,四个声部很平衡,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合唱团”。
合唱团常年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演出活动,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如: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颁奖晚会、“激情广场”汇报演出和与中央机关老年大学联合举办的《闪动的红飘带》合唱演出;北京电视台举办“金色时光”大型合唱演出、“首都科技盛典”颁奖晚会;还代表中科院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科技点亮生活”大型文艺汇演,全国老龄委举办的“红叶风采”中国老年艺术团文艺晚会和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暨北京第十三届老科技工作者日等演出。此外,它们还应邀参加了由中科院主办的20多个国家国立科学院参加的“一带一路科技论坛”演出活动。
合唱团是海淀区的“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它们每年深入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参加了大量接地气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各类演出活动,还深入一些社区进行联谊演出,并组织了小分队赴院野外台站慰问一线的科研人员,受到居民、科技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在院老年文联领导和全体团员的不辞辛苦的演练下,合唱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是与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也与合唱团组织管理者的热心服务息息相关。
播出结束后,我与正处在极度悲伤之中的穆中红团长通了话,对合唱团的成功演出,表示了祝贺!
穆团长告诉我:这次演出录制工作,是今年1月9日、10日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录制刚结束,她们又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不辞辛苦排练了小节目,于1月13日、15日分别到地理资源所、大气物理所,参加了离退休老同志团拜会演出活动。1月16日,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她的丈夫邓江山先生突发疾病,住进了医院的重症抢救室。经过抢救和有关专家会诊后,仍处于危险之中,已发了病危通知书。她说:“今天晚上,我是流着泪水看完播出的节目。院老科学家合唱团能上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一直是大家的梦想。我们就是要在国家主流媒体上,宣传为国家默默付出的老科学家们的事迹和精神。节目录制前,江山与我一起加班,抄写53名团员材料。他是多么想观看这场节目呀!这十几天,我很悲痛,但为了亲人和朋友们,我要坚强面对现实。”
穆团长是一位在科学殿堂里,从研究所逐步成长起来的科技管理干部。我很早就认识了她们夫妇。她和邓先生相濡以沫走过了44年平和的日子,彼此慰藉、彼此滋养、彼此成就,构建了幸福的家庭。
穆团长是一个性情中人。我和她相识40多年,在一起工作的七八年中,最深的印象是:她在为科研一线工作服务中,总有一股热情和韧劲,有很高的责任感,得到了职工和同事们一致的好评。她很早就喜爱声乐艺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里,就支持了俱乐部冯艳茹同志发起成立了院职工合唱队、合唱团。她认为:合唱能体现一个团体的精神面貌,能反映一个团体的文化与音乐素养。她在院工会、老干部局领导岗位上,全力支持了院内开展职工业余合唱事业;在兼任院老年文联副主席、院老年大学副校长时,加入了老科学家合唱团,成为了合唱团女低声部的成员。2017年初,她接任团长后,就与团委会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服务工作中了。邓先生承揽了照料家庭和外孙等繁杂事务,还积极为合唱团工作出谋划策,一直是她的坚强后盾。合唱团的团员们,也把邓先生当作知心朋友和编外团友。
1月30日深夜,我收到了邓先生因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 31日,我看着这位老朋友的遗像,为不能前去与他作最后的道别,感到非常遗憾,只能默默地祝愿他一路走好! 我安慰了穆团长,表示有困难可以找老朋友们帮忙。她对我说:“人活着是一种责任。只要深爱过,只要过得幸福,共同承受过生活的磨炼,就是值得的。我要继续发挥余热,坚强地走下去。”这就是一位“经典传唱人”从内心发出的心声呀!
我衷心地祝愿院老科学家合唱团,踏着音乐的节拍,和着时代的脉搏,沐浴着晚晴霞光,在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演出和交流活动中,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大众,在歌声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