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武汉度过的。春假的时候,我常和同学一道爬上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的顶层上登高望远,一览长江之浩荡,幻想着体验一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境。无奈如今的长江,很难再有孤帆的景象,江上呈现的大都是“已过万重山”的轻舟和货轮。
每当我爬上黄鹤楼的顶层的时候。我也总忘不了看一看,长江对面的鹦鹉洲,因为我同宿舍的一位同学的家就住在那里,我想看一看他家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像李白所写的那样“芳草萋萋”。但是每一次看到的都是从长江上游四川那边发过来的木伐靠在岸边,既没有什么芳草,更谈不上什么萋萋。心里不免闷惑。当我把这种感想告诉老师的时候,老师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然后就知乎也者亦焉哉地说一通。从此,我对诗人感到无比的神秘,他们是多么伟大的人呀;从此,我对班主任更是崇拜有加,因为他也是一位诗人。
我还记得那时在黄鹤楼旁不远处有一座不高的孔明灯纪念塔。我曾一度老想把它和黄鹤楼联系在一起去想《三国演义》的故事,是否是孔明在这里借的东风?无奈我在《三国演义》里面没有查到这个情节。于是,我在语文课堂上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没想到老师说我是“孺子不可教也”。
为了弥补我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不足,于是我经常参加武汉市的一些文化馆举办的文学讲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汉大学的罗明教授作的“关于戏剧创作”的系列讲座。从他的讲座里,我才知道一部好的戏剧要具有很多要素。其中前三幕非常重要,而制造悬念是每幕收尾时必须做好的功课。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是这样在我年轻的时候哺育了对人生、对中华文化认知上的成长。
我参加的校外文化活动大多是在钟子期听琴的伯牙台纪念馆里举行的。这样就又一度让我对钟子期与俞伯牙二人的知音故事产生好奇。想不明白钟子期作为一个樵夫,每天四更天就要起床上山打柴,为什么晚上不睡觉却跑到大老远的汉江边去听琴?是不是冯梦龙老先生在编撰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想得太周到?后来,经过一位教授的指点,才知道艺术家追求的是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其他只是“平台”和“道具”,只有历史学家才会去考证历史的真实性。易中天教授就在演讲《三国演义》时,提醒过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与史籍《三国志》完全是两码事,我才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思考问题多少已经沾染了武汉人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北京人说的“轴”,不愿意轻易苟同自己没有理解的东西 。
武汉曾经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这场革命就发生在武昌。凡是从汉口或汉阳来到武昌的人,如果要到武汉大学,那他必定要经过“阅马场”。那里可是赫赫有名的辛亥革命大本营。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竖立在门外廊道上,好像在思忖,武汉人民为这场革命付出了偌大的牺牲,历史不会忘记。如果有人要想了解中国的伟大,武汉是不能不瞻仰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派遣空军以志愿者名义参加保卫大武汉的战斗。在武汉上空进行过一场历史留名的大空战。许多苏联勇士牺牲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家人当时都不知道他们在何方,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对外公开了他们的姓名和简历。武汉人民给他们立碑立传。每年在他们墓前都会簇拥着武汉人民献给他们的鲜花。他们为保卫武汉这只九头鸟永垂不朽!
生活在武汉离不开长江和汉水,长江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和财富,但是有时候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1954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为了保卫武汉,武汉筑起了三道防线,我亲眼看到破堤的景象,它和当今海啸破堤一模一样,排山倒海,呼啸而来。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洪水猛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能过分夸大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洪水退后,被淹的建筑物的门窗都留下了水痕,多年之后才褪去。那年的鱼市价格特别便宜。武汉保住了,不但没有降低武汉人的斗志,他们继续奋斗,在长江上面建成了长江大桥,从此,中国这道天堑变通途。
武汉人不相信眼泪,武汉市是战斗的城市,无论遭遇多大的风险,他不需要眼泪和哭泣,他需要的是鼓舞和战斗。如果你们看过李娜在网球比赛时呼风唤雨的性格,你们就能体会到武汉人那种不服输、不信邪的性格。武汉人是九头鸟,是易中天教授所说的那种砍了八个脑袋还能活命的不死鸟。
武汉现在又面临着“新冠肺炎”的灾难,但是他在灾难的面前不会妥协,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帮助。全国人民都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之后,他们一定会津津有味地吃他们的武汉热干面。
武汉人一般起得很早,他们吃过早点后,大多匆匆去奔生活,而不是茶馆聊天打麻将。
总之,在我的记忆里,武汉是一座有精神、有骨气的英雄城市。这只九头鸟一定能再次在遇难后,顽强奋斗而迎来吉祥。
习主席说,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全国人民与湖北省以及武汉市人民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在抗击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英雄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同心协力、守望相助,与全国人民共同战“疫”。
应勇说:“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克服疫情给务工、经营、就业、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积极支持配合党委政府的各项防控措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展现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令人钦佩,我要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表示衷心感谢。”
武汉加油!
(写于2020年3月15日)